首页 > 使馆新闻 > 2010年新闻存档
中国驻缅甸大使叶大波接受缅媒体采访
——牢牢把握发展中国家属性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2010-09-28 00:32
        近日,叶大波大使接受缅最大华文报纸《金凤凰》记者专访,介绍我发展中国家属性,宣传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外交政策。专访内容全文如下: 
 
   记者:近段时间以来,国际上一些媒体、政界人士对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属性提出质疑,认为中国的经济、科技、军事、文化软实力发展迅速,即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请问大使阁下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叶大使: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很快,综合国力不断上升,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三,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是最具影响的新兴经济体。中国以世界9%的耕地成功地解决了世界20%人口的粮食问题,这是对人类的重要贡献。中国贫困人口在过去的30年中减少了2.4亿人,占发展中国家减贫人数的75%。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在校大学生从1978年的约86万增加到2009年的2285多万人。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现在的73岁。继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之后,中国又成功举办上海世界博览会。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中国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然而,尽管经济发展迅速,中国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际媒体在介绍中国时往往只是简单地报道经济总量,而忽视了中国是拥有13多亿人的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这一基本事实。从GDP来看,根据2010年《世界发展银行报告》的数据,中国2008年人均国民收入为2940美元,居世界第130位,划入下中等收入国家之列。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国2008年人均GDP排名105位,同样属于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之列。按照联合国每人每天1美元的贫困标准,中国有1.5亿贫困人口。按照中国2009年农村贫困标准1196元人民币测算,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达3597万。中国人均资源占用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耕地仅为1.4亩,人均绿地约为7.9平方米,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的1/3,人均炭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天然气用量仅为世界水平的1/5。
   中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平衡,在第一、第二产业中集中了过多的劳动力资源,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也不平衡。中国贸易的50%属于低附加值的加工产品,还算不上贸易强国。中国在精密仪器、高精度零件、新材料、新能源设备制造等领域仍主要依靠进口,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足20%,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不足10%,也还称不上制造业强国。中国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尚未脱离量大质低,本多利薄的阶段。中国出口产品中60%-70%为在华跨国公司工厂所生产,出口产品的主要利润也为跨国公司所获取。
   此外,中国科技、教育、社会保障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2009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2%,远远落后于创新型国家的比例;中国公共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仅为2.4%,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9%。而中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1200万,超过整个希腊人口。中国农村低保人口3450万,超过加拿大人口。中国残疾人口8300万,相当于德国人口。中国由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约1.5亿,相当于俄罗斯人口。全国人口13多亿中,农村人口约7亿,相当于埃及人口的10倍。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2.5%。尽管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中国人口多、资源较匮乏、发展不平衡等多重因素,决定了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属性。中国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实现发展的目标仍然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

   记者:根据大使阁下的介绍,中国仍然是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本身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那么根据中国的国情,中国是如何承担自己的国际义务的?中国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中怎样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叶大使:尽管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但中国依然积极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事实证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中国坚定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联合国安理会、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外交舞台上,中国为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努力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发挥了建议性的作用。尽管国内还有上亿人口处在国际贫困线以下,但中国积极支持国际减贫事业,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的援助,免除了49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债务。2010年在遭受多次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中国还向受灾严重的巴基斯坦、俄罗斯、朝鲜等国伸出援手,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及时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和资金援助。中国是提供最大外援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会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迄今共派出1.5万人次的维和人员参加了18项维和行动。中国自2008年底开始向索马里海域派出护航编队,积极维护国际海上通道安全。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2010年1月,8名中国维和警察在海地地震中献出了生命。中国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500亿美元,推动成立1200亿美元的亚洲外汇储备库,同有关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中国倡议成立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机制等,推动同有关国家和地区互利合作全面深入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各种 全球性问题的合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等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将牢牢把握发展中国家的属性,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100多年间,中国多次遭受帝国主义入侵,被迫签订了343个不平等条约,人民饱受欺凌和屈辱,深感和平之可贵。正因为如此,中国把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和国际环境作为对外政策的中心任务,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致力于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决策,中国的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
   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坚持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合作伙伴的正当关切。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年均进口6870亿美元的商品,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在全球率先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2009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世界经合组织报告指出,中国经济每增长1%,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将提高0.34%,低收入国家经济增长将提高0.2%,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世界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记者:请大使简要谈一下中缅关系。
   叶大使:中缅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的友好交往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20世纪50年代中缅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各国友好合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准则。中缅建交60年来,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宗教等领域的友好合作全面、深入发展。最近,缅甸“和发委”主席丹瑞大将应胡锦涛主席邀请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会见了多位中国领导人,双方就两国关系和国际及地区问题达成了广泛的共识,访问取得圆满成功。中国将继续本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政策发展与缅传统“胞波”友谊,使两国人民永远做好朋友、好邻居、好伙伴。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